那时风烟陇上寻
吐谷浑(245—317年),辽东鲜卑慕容部人,吐谷浑政权的创始者。在鲜卑诸部中,慕容、拓跋最为强盛,两部总共建立过八个政权,拓跋建了两个:代国、北魏,慕容建了六个: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吐谷浑,其中北魏强大,曾统一北中国,享国近一百五十年;吐谷浑偏居青海,一度强盛,享国竟达三百五十余年。
而这样一个偏居政权,影响最深的地方,还是甘肃、青海两地,尤其是甘肃,留下的吐谷浑史料最为集中。所以,吐谷浑既是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个屹立在甘、青大地上的独立政权的名字。
吐谷浑的祖父木延,为鲜卑左贤王。父徒何涉归,为鲜卑单于,始率部迁至辽东(《晋书?慕容廆载记》)。在辽东,他们才开始了解和吸纳汉文化。涉归有二子,庶长吐谷浑,次子若洛廆。按理,庶长子没有继承权,故由次子若洛廆来继承父位。作为长子的吐谷浑没有继承权,而仅有一千七百户部众,对此,他应该是颇为失望的。失望之中,一个偶发事件引发的牧场之争,又促使他离开辽东,迁往遥远的甘、青地区。
事件起因是,兄弟两人的马咬仗互伤,若洛廆责问兄长:“何不相远,而马斗相伤?”你为何不迁的远一些?你不迁,才使得马咬仗互伤。言下之意,你为何不滚得远一些?这样的质问,深深刺痛了本就处于失望之中的吐谷浑,所以他发愤远徙,“西附阴山,后假道上陇”,即他们迁到阴山,大概在永嘉之乱前后,由阴山南下,再上陇右。随他迁徙的,是忠诚的一千七百户部众。
值得一提的是,吐谷浑西迁后,弟弟若洛廆思念哥哥,为此而作《阿干之歌》,“阿干”,即兄长之意(《北史?吐谷浑传》)。巧合的是,今天兰州阿干镇一带,古代为森林区,宜林宜牧,有学者认为,阿干镇之名即来源于西迁的鲜卑民族。话说回来,这兄弟俩确实都是一代人杰,弟弟若洛廆成为慕容氏的开创者,哥哥吐谷浑则成为绵延三百五年独立政权的创始人。
吐谷浑率部来到陇右之后,走过枹罕(今临夏)、西平(今西宁),“西至河南,南界昂城、龙涸。自洮水西南,极白兰,数千里中,逐水草,庐帐居”(《宋书?吐谷浑传》),即主要游牧于临夏、洮河以西、黄河以南、直至青海西部的广袤地区,拥有数千里的地盘。这里草场资源丰富,适宜于游牧,成为他们理想的乐园。
平心而论,吐谷浑及其一千七百户鲜卑部众,洒在辽阔的青海高原,可谓绝对的少数。不过他们应该是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群体,所以能在青海高原上称雄一方。起初,他们并未称王,吐谷浑之孙叶延在位时,始建慕克川总部(今青海贵南县境内),设置长史、司马、将军等官,“颇识文字”,初步具有了国家政权的特征。直到吐谷浑的七世孙阿豺时(元嘉初年),始自称骠骑将军、沙州刺史,这个部落才算是真正强大了起来。从永嘉年间的南迁至此时的强大,历时百年。
在阿豺之子慕璝时,吐谷浑西出西域,东向川北,疆域辽阔,空前强盛。刘宋封慕璝为沙州刺史、陇西公,北魏封慕璝为西秦、河二州刺史、陇西王。吐谷浑左右逢源,俨然成了鼎立于南北政权之间的第三极。他们融合羌、氐、汉、匈奴、高车等族,形成一个新的重要族群,被称为“河南国”。直到隋唐时,崛起于西藏高原上的吐蕃不断向北扩展,吐谷浑在几方面势力的挤压之下,才实力衰减,终于在唐高宗时,被吐蕃攻灭。
吐谷浑是游牧为主、农牧兼营的族群,其农业,主要是统治下的羌族耕作。因为游牧,所以吐谷浑最善养马,著名的“青海骢”,能日行千里:“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世传青海骢者也。”(《北史?吐谷浑传》)显然,“青海骢”是中亚马(波斯草马)与青海本地马交配而生,是妥妥的改良马种。
另外,吐谷浑还将普通牝马放入青海湖周围,自由交配,以求改良马种:“青海周围四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必多俊异。”显然,吐谷浑深谙育马之道,所以其马质量极佳。著名的武威“马踏飞燕”——铜奔马,俊美异常,力速兼备,挽乘结合,学者认为,其最初原型,可能就是青海马种。
吐谷浑的主要活动领地在青海,但其遗存史料却主要保存在甘肃。青海境内除血渭一号大墓(俗谓“九层妖塔”)之外,其他基本都在甘肃武威,如凉州区著名的弘化公主、慕容智墓志,以及金城公主墓志、慕容明、慕容神威、慕容忠、慕容煞鬼、慕容曦光、慕容若夫人、武氏夫人等10方墓志,尤其是慕容智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随葬品,成为这个庞大族群留在世间的为数不多的实物见证。
想当年,他们纵马如风般驰骋,英姿飒爽;但千年以后,他们像风过无痕,基本没有留下地面实物。还好,幸赖出土文物,总算能给我们依稀呈现这个曾经矫健雄强的民族面影。
(执笔:清辉 编辑:王丽娜)
( 来源:兰州市纪委监委 2025年05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