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石窟文化的关键推手
沮渠蒙逊(368—433年),凉州临松(今张掖南)人,北凉第二任国主,族属卢水胡。“卢水胡”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胡”之一,其族源是月支还是匈奴,历来有不同意见。从《晋书?沮渠蒙逊载记》“其先世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为氏”来看,沮渠蒙逊的祖先在匈奴治下任职“左沮渠”,至少可以把他们看作是融入匈奴的游牧部落。不过,单称其为“卢水胡”,说明他们与匈奴也还是有区别的。沮渠氏一直生活在张掖南山地带,形成了自己稳定的部落和势力范围,这也成为他们历来受到河西割据政权重视的根本原因。我们推理,沮渠家族应该是世代都在凉州刺史帐下任职。
沮渠蒙逊“博涉群史,颇晓天文,雄杰有英略,滑稽善权变”,即他能文能武,有才略,还灵活善变。这素质恰好是乱世霸才之所必需。事实也证明,蒙逊是当时祁连山南北地带里享国最长者,因为他既能野战攻坚,又善机谋权变,所以能长期生存于残酷的竞争之中。相比之下,长安的姚兴享国二十二年,就已经是弘文兴教的开明之君;蒙逊享国近四十年,虽然文教方面不够突出,但也足证其能力之强。
另外,秃发傉檀的话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早年的沮渠蒙逊。傉檀在穷途末路时曾说:“蒙逊与吾名齐年比。”说明傉檀和蒙逊两人名气接近,年龄相仿。傉檀还说:“蒙逊、炽磐昔皆委质于吾。”即沮渠蒙逊和乞伏炽磐都曾投靠过傉檀。其中乞伏炽磐的投靠,前文已有交代;蒙逊如何投靠,今不详,估计就是在吕绍(吕光之子)攻打北凉时,北凉求救于秃发利鹿孤,利鹿孤命傉檀率军去解救,这姑且算是“投靠”吧。确实,蒙逊、傉檀两人相似,但傉檀最大的失策是穷兵黩武。如果傉檀按兵不动,一心求发展,反而让蒙逊主动进攻,那胜负还真未可预料呢。
蒙逊的崛起之路相当被动和艰难。本来,蒙逊只不过是凉州刺史梁熙、后凉吕光手下的将领,梁、吕都忌惮蒙逊的能力,蒙逊不得不韬光养晦。隆安元年(397年),吕光派军出征秃发乌孤,惨败而回。这次出征,蒙逊的叔父沮渠罗仇、沮渠麹粥也在列,结果他们忠而被杀,遂激起了本就心存不满的蒙逊之仇。蒙逊煽动部众,“一旬之间,众至万余”,扯起了反旗。他们推儒者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共同反对吕氏政权。段业流寓凉州,在河西无根业,所以,这支队伍的核心就是沮渠氏。他们很快将发展中心西迁至沮渠故里张掖。
段业能力较弱,借用蒙逊的话是:“段业愚暗,非济乱之才;信谗爱佞,无鉴断之明。”因此,蒙逊生篡权之心。如何篡权呢?用苦肉计。他用自己的哥哥沮渠男成做牺牲品,先诬告男成谋反,接着诱导段业冤杀男成,然后再以此为借口,煽动部众来革段业之命。显然,为了达成篡权目的,蒙逊使用了非常不地道也不人道的手段。起初造吕光的反,他借两位叔父牺牲之助;这次上位,他变本加厉,居然自主安排了兄长之死,令人细思恐极。
蒙逊活捉了段业。段业请求饶命,说:“孤单飘一己,为贵门所推,可见丐余命,投身岭南,庶得东还,与妻子相见。”但蒙逊不为所动,“斩之”。可以看出,在起兵的初期阶段,蒙逊顾虑重重,手段残忍。
隆安五年(401年),蒙逊自称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大赦境内,改元永安,开启了王霸生涯。立国之初,他将“远交近攻”的策略发挥得淋漓尽致。近在咫尺的武威后凉,是首要进攻对象;遥远的长安后秦,他偷偷联络,以通款好;祁连山以南的南凉秃发氏,他也曾借重过,至少现在他绝不主动招惹。这样,在争取到一个相对宽松的政治空间后,他轻徭减赋,“蠲省百徭,专功南亩,明设科条”;荐拔人才,“搜扬贤隽,广进刍荛”;严惩骄横不法之臣。军事方面,他击败了吕隆(后凉)的进攻,收服了张掖北部的少数民族部落,北凉政权稳定并渐渐强盛起来。
秃发傉檀占领了凉州,蒙逊的主要对手就从后凉变为南凉。义熙六年(410年),蒙逊率军三万,讨伐傉檀。两军战于穷泉(今张掖东),结果傉檀惨败,“单马奔还”。这是蒙逊对南凉的关键一战。此战之后,南凉基本失去了抵抗力。两年后,蒙逊迁都姑臧(今武威市),自称河西王,大赦境内,改元玄始。这是蒙逊统治事业的一大进步,毕竟武威的地理位置要比张掖更靠近陇右,更便于东出。此后,蒙逊又与乞伏炽磐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拉锯战,还西进酒泉、敦煌,灭掉李歆的西凉,完成了河西走廊的完整统一。这是自前凉张轨以来不曾有过的壮举。元嘉十年(433年),蒙逊病卒。
蒙逊在文化建设上也值得肯定。他敬重文士,以学者宋繇为吏部郎中,主铨选(后来还成为蒙逊的托孤之臣),为其统治助力良多;他为学者刘昞筑陆沉观,待以三老之礼;敬重阚骃,让随侍左右,以备拾遗补缺。他还向南朝宋求《周易》《拾遗记》及子、集等书。尤为显著的是,他佞佛,提倡佛教,奖掖僧人,致使“凉国盛事佛道”“国寺极壮”,凉州成为西域、长安之间的佛教中心、译经中心。最有名的是僧人昙无谶,他于421年抵达姑臧,主持佛经翻译,影响极大(仅次于罗什),尤其是其翻译的《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深刻影响了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南齐宰相萧子良《净住子》中所列佛经,就有“沮渠国大乘十二部法藏”,这应该就是出于沮渠蒙逊时期昙无谶等人之手,足证其影响之大、传播之广。
蒙逊还为其母“造丈六石像”,在“州南百里”。其具体地点,史学家向达、冯国瑞等人认为,就是今武威南部山中的天梯山石窟,只不过蒙逊当时所“斵窟”今已不见,后来拆迁时发现,天梯山第1、第4两窟最下层壁画比莫高窟现存早期洞窟的壁画还早,据此,学者怀疑它是北凉遗迹。大致可以说,蒙逊就是开凿天梯山石窟的发端之人。不仅于此。蒙逊还是石窟造像史上“凉州模式”的关键人物。“凉州模式”是考古学家宿白先生的著名论断,我们将在下文专门推介,这里只是说,蒙逊治下的“凉州模式”,不仅影响了高昌石窟,而且直接影响了云冈、龙门石窟乃至巩义石窟,在中原大地开枝散叶。蒙逊是“凉州模式”背后的关键推手。
(执笔:清辉 编辑:王丽娜)
( 来源:兰州市纪委监委 2025年0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