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镝之下 建立后秦
姚苌(330—393年),字景茂,南安赤亭(今陇西县)人,姚弋仲第二十四子,后秦开国之君。姚苌出生于榆眉(今陕西千阳县),九岁左右随父东迁滠头(今河北枣强县)。他聪明善变,有谋略,“少聪哲,多权略,廓落任率,不修行业”,这对于羌族子弟而言难能可贵,在其兄弟四十二人中,他表现十分突出。姚苌刚成年时,正值石虎去世、后赵政乱,姚苌便跟随兄姚襄转战,强行为气息奄奄的后赵续命。
但祸不单行。永和八年(352年),姚弋仲去世。姚襄秘不发丧,加紧对前秦的作战。遗憾的是,他们接连在碻磝(今山东茌平县)、麻田(今山西左权县)败北。从其秘不发丧来看,姚氏兄弟处境艰危。而此时的姚苌,才不过23岁的青年。这样的环境必然会促使他迅速成长。
失败之后,姚襄遵从父亲的遗令,转头南下,投降了东晋。可这支北人武装的心思根本不在南方,他们时刻都想着北返。于是,姚氏兄弟统军北上,企图收复洛阳,进取关中。此时,南边是尾随追击的东晋桓温,西边是虎踞龙盘的前秦,所以,姚氏兄弟又连吃败仗,一败伊水,再败三原,在三原,姚襄战死。27岁的姚苌遇到了他生平最艰难的处境。
姚苌率部投降了前秦。这应该是当时姚苌所能做出的最聪明的选择。在前秦,姚苌凭借其“多权略”的机敏,深得苻坚器重,风生水起。他曾奉命前往陇西、讨伐叛羌敛岐,赴陇南讨伐氐人杨纂,随军到凉州攻灭前凉,后任宁州刺史,镇守蜀中。这一切,姚苌都似乎在忠诚履行使命。淝水之战前,前秦朝臣绝大多数都持反对意见,唯有慕容垂、姚苌坚决支持,鼓动苻坚倾全力出击。现在我们很难印证慕容、姚怂恿苻坚的基本立场,但从最终结果来看,淝水之战前秦惨败,他们二人很快造反。由此推理,其怂恿里或许本就暗藏玄机,所谓龙隐待时、趁时而起,应该就是当时二人心态的写照。
姚苌没有参加淝水之战,当时他任龙骧将军、都督益、梁二州军事,守卫关中的西南安全。苻坚败还时,慕容垂已经反了。这时,姚苌劝苻坚:“鲜卑皆有思归之志,故起而为乱,宜驱令出关,不可遏也。”即鲜卑慕容部思念故土,所以才东返河北,还是给放行吧,不要去截击。这是什么理由呢?难道让苻坚眼睁睁地看着慕容垂造反吗?尽管此时的前秦已经衰弱之极,但苻坚英雄一世,绝不可能接受这样的事实,所以他下令坚决追击。因此,苻坚与慕容氏在关中展开了决战。
不过,姚苌的处境就危险了。这个进言,再加上上次怂恿开战,让苻坚认清了姚苌的本心,这家伙,原来是巴不得前秦战败、慕容垂造反、自己再火中取栗呢!无奈之下,姚苌逃奔渭北,果断竖立旗帜,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年号白雀,建官立府,成立新政权。值得一提的是,姚苌建立政权,关键是“西州豪族”的大力支持,所以,后秦政权完全以西北人为班底。比如左长史尹详、右司马尹纬、从事中郎狄伯支、焦虔、梁希、庞魏、任谦等,均为天水人,左司马姚晃、将军姚方成、王钦卢为赤亭(今陇西县)人,其他如姜训、阎遵、尹嵩、尹延年、赵曜、庞演、牛双等,也极有可能是天水、陇东人。因为姜、阎、任、赵并为当时天水的四大姓,而庞姓、牛姓则有庞德、牛晋等曹魏、西晋将领,他们子弟绵延,在当地社会生活中从来都具有很大话语权。
苻坚被慕容氏围困长安,兵力严重不足;而姚苌又不断作梗,派兵阻截各地开进长安的勤王部队,长安已无可战之兵。太元十年(385年)秋,断粮后的苻坚率众出逃,至新平(今陕西彬县),被姚苌包围并俘虏。姚苌向苻坚索要传国玺,苻坚训斥道:“小羌乃敢干逼天子!……五胡次序,无汝羌名。……玺已送晋,不可得也。”苻坚一生大风大浪见惯了,生死无惧,称姚苌为“小羌”,这与姚弋仲自称“老羌”,可谓绝配。苻坚训斥姚苌的另一重逻辑是,姚苌在姚襄败亡之后投奔苻坚,苻坚收留并厚待、重用姚苌,于姚苌有恩,姚苌杀苻坚,至少道义上是有亏欠的。这也是后人评价姚苌时一直指摘的地方。
姚苌杀苻坚之后,前秦将领苻登即位,他纠合军队,与姚苌在关中、陇右一带进行了将近八年的战争。前秦、后秦在千阳、胡空堡(今彬县)、瓦亭(今泾源县)、新罗堡(今眉县)、安定(今平凉)等地不断缠斗。总体上姚苌败多胜少,因为他不善于冲锋陷阵,但他又足智多谋,所以能顽强地维持政权。称帝八年后,姚苌生病而卒,其子姚兴继位。姚兴能力更强,他振兴了后秦,发展了姚弋仲、姚苌的事业,后秦终于成为雄踞一方、傲视中原的实力割据政权。
总体来看,姚苌可算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乱世枭雄。自成年起,他就一直生活在锋镝之下,辗转腾挪于各种势力之间,征战无数,遍历艰辛,最终逐鹿关中,成就霸业。他是中古时期羌族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只不过他处理苻坚的方式,确实历来受到指责,他本人也承担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史传记载他在屡败之后,为了求得苻坚的保佑,专门为苻坚塑像,祷告敬祭;但当再次战败后,他又将塑像斩首。其滑稽的行为背后,显然是长期积压的内心负疚。
(执笔:清辉 编辑:王丽娜)
( 来源:兰州市纪委监委 2025年0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