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清风·丝路人物 | 索綝
时间:2025-04-11 09:11:09 来源:兰州市纪委监委

乱世烽火中的忠诚元辅


索綝(?—316年),字巨秀,敦煌人,索靖少子。索靖五子,均有才华,以索綝最知名,官位也最高,争议也最大。

索綝自幼才华颖异,“少有逸群之量”,索靖也寄予厚望,说:“綝廊庙之才,非简札之用,州郡吏不足污吾儿也。”在索靖看来,索綝是栋梁之材,不能让他去州郡做刀笔之吏。正因此,索綝初仕即任太宰参军,跟随国家大员锻炼;然后他又任黄门侍郎,这是近侍之臣,也是优秀青年的仕途超车道。此外,索綝还曾任好畤、长安等县令,这都是“大县”,也是关中的紧要之地。显然,朝廷把索綝作为重要后备干部来培养。

“八王之乱”起,诸王轮流专权,皇权衰微。永兴元年(304年),成都王司马颖挟持晋惠帝迁都邺城,随即被幽州刺史王浚攻破,晋惠帝被迫流亡。这时,索綝与右将军张方一起赴邺城接回晋惠帝,因此索綝被晋升为鹰扬将军,从此走上了军旅之路。其履历与索靖相似,即先文后武,这应该与其家族所承传的西北豪族尚武之风有关。索綝后来任南阳王司马模从事中郎、奋威将军等职,率军与前赵刘聪作战。

永嘉五年(311年),刘曜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接着攻陷长安,杀司马模。西晋政权已如风中之烛,摇摇欲坠。面对如此惨痛的乱局,索綝哭泣道:“与其俱死,宁为伍子胥。”与其被杀,不如学伍子胥,转投势力,伺机报仇。无论如何,这都体现出他对西晋朝廷的忠诚。所以,当晋怀帝被俘后,他奔赴关中,联合豫州刺史阎鼎(甘谷人)、安夷护军麹允(金城人)、雍州刺史贾疋(武威人)、扶风太守梁综(安定人)等,扶持晋愍帝登基,稳定宗庙,保留了延续晋室的微弱希望。此时的他,俨然就是西晋的文天祥。索綝因为迎立之首功,而被任为侍中、太仆,接着升前将军、尚书右仆射、征东将军,随后又晋职太尉,“军国之事悉以委之”,而且还“承制行事”。索綝成了愍帝朝廷的第一大臣。

愍帝的长安朝廷四面楚歌。为了救急,愍帝以司马睿都督陕东军事,司马保都督陕西军事。可是,司马睿不想北上,仅仅聚保江南;司马保不听号令,龟缩在上邽。朗朗乾坤下,忠诚可靠的只有金城人麹允和敦煌人索綝。麹允、索綝确实也顽强抵抗刘曜,并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总体上他们势单力薄,最终还是被刘曜击败。愍帝携索綝、麹允投降。麹允见愍帝被辱,发愤自杀,成了殉职的忠臣。而索綝则和刘曜发生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然后被杀。

投降前,索綝写信给刘曜,说如果刘曜许以“车骑、仪同、万户郡公”,他就投降;如果不给高官,他就继续抵抗(《晋书?索綝传》)。这似乎是要发国难财,以国贩人而谋己私利。刘曜攻破长安后,说索綝是“天下之恶”,杀之。这个对话,从来都成了嘲笑和批判索綝的基本素材,索綝也似乎成了西晋的汪精卫。对此,我们不以为然。吕思勉先生说:“刘琨、麹允、索綝都是很忠勇的。”(《三国史话》)还说麹、索是“志节之士”(《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是与陈寅恪并称的著名史家,他肯定不会率意结论。假如索綝真的想要发国难财,他又如何称得上“忠勇”“志节”?事实上,除了索綝与刘曜之间的这通对话外,索綝的其他行为完全称得上是无限忠勇。可此前无限忠勇,与此后毫无下限的卑鄙,何其差别之大邪!这完全不合情理。

我们以为,索綝之所以这么做,还是想在刘曜手下谋得一份有军事实权的职位,实现像伍子胥那样的翻身、报仇。“与其俱死,宁为伍子胥”,可看作是索綝在面对生死选择时早就预设好的方案。假如他是逐利而动的投机政客,那他早该在贾南风、司马伦、司马颖等帮派之间做出选择,或者在与刘曜作战之初就卖国求荣,而不应该等到最后去向匈奴人要官。

索靖在“八王之乱”初起时,预感天下将乱,曾有“铜驼荆棘”之叹;索綝完整走完了西晋的穷途末路,对此,他也必有预感,这个预感,就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仿效伍子胥,寻求东山再起。所以,吕思勉先生说:“(索綝)盖犹阴有所图,冀存宗社于万一。”实在是穿透历史的高见。而其他关于“索綝的投降闹剧”之类的看法,应该是皮毛之论,“卑之无甚高论”。

另外,以索綝为中心的转战于永嘉之乱中的凉州人,在国事糜烂之际,仍然竭尽全力,忠诚护主,亦令人感动。这些人,除了前文提到的贾疋、梁综、麹允、阎鼎之外,还有卫将军梁芬、冯翊太守梁纬、北地太守梁肃、尚书梁允、侍中梁浚、安定太守焦嵩、安定功曹皇甫澹(以上均安定人)、侍中辛勉、尚书郎辛宾(均临洮人)、雍州刺史麹特、北地太守麹昌(都是金城人)、河阳令傅畅(北地人)等,尤其是麹允和索綝,分别任尚书左、右仆射,为晋愍帝最倚重之人。这样的群体品格,应该有着地域文化的影子,值得表彰。

当长安被刘曜包围、城中食尽、人人逃奔时,“惟凉州义众千人,守死不移”(《资治通鉴》卷八九)。苻坚所谓“关西多君子”,信哉!由此,再联系陈寅恪先生的观点,“凉州一隅”曾保存华夏文化之正脉,有继绝扶衰之功,从索綝等人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们确实是中华正统文化的忠诚践行者,也从行动上印证了陈先生历史洞见的正确性。

(执笔:清辉    编辑:王丽娜)


来源:兰州市纪委监委 2025年04月11日)

相关信息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