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儒将 运筹帷幄
谢艾(?—353年),敦煌人,前凉58年历史中最杰出的将领,也是稳定前凉政权的关键人物。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业绩,羽扇纶巾、指挥若定的书生意气,以及短暂而悲剧的生平遭际,都如同划过天幕的耀眼流星,令人无限赞赏和惋惜。而这样杰出的将领却正史无传(仅在《张重华传》中有较多记述),也令人无不遗憾。
我们仅知道,谢艾是儒生,职任主簿。主簿是秘书官,职掌文事,历代的各级长官下均有设置。如果谢艾终身主簿,那或许他会完全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幸运的是,他遇到了雄才大略的张骏,是张骏发掘了他的军事才华。张骏经营西域,南羌、于阗不服,他派谢艾率军讨平之,前凉的势力遂延伸至西域。
继张骏之任的张重华也是一位有魄力、敢于大胆用人的国主,是他破格提拔了谢艾,给谢艾铺就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永和二年(346年),野心勃勃的后赵国主石虎在夺取中原、平定关陇之后,目光移向了金城与河西。石虎以百战之将麻秋为凉州刺史,率军攻打金城。此时,前凉的天水、陇西已失守,金城郡也很快被攻破。显然,石虎目的是要统一北方。
前凉人心惶惶,他们面临着自建立以来最严峻的局面。张重华听取了司马张耽的建议,大胆用人,以谢艾为中坚将军,率步骑五千,阻击麻秋。谢艾屯军振武(今永登县境),坚决进击,大破赵军,斩获五千余。这是谢艾对麻秋的首胜,他因此被封福禄县伯。不过麻秋主力尚在,作为百战之将,他不为所动,继续南下,攻克大夏(今广河县),进军枹罕(临夏县)。而且,石虎还增派石宁为征西将军,率军二万,西上陇右,以为支援。此时,后赵各路大军十余万云集于金城、临夏一线。
危急之际,谢艾再次挂帅,他出任军师将军,率步军三万,进驻临河(今临夏县附近),与麻秋对垒。谢艾还派偏师张瑁“从左南缘河而截其后”,沿黄河绕道,从麻秋背后发起攻击。战前,谢艾不着戎装,而是轻车白帽,一副书生打扮,鸣鼓而进。麻秋见状,以为谢艾轻视他,顿时火起,说:“少年书生,冠服如此,轻我也。”于是他派出黑槊、龙骧三千人,冲击谢艾军阵。可谢艾不为所动,指挥若定,“踞胡床,指麾处分”,他连马都不骑,一副胜券在握的模样。麻秋心里嘀咕,以为谢艾另有埋伏,“惧不敢进”。正在这时,偏师张瑁从麻秋后背发起了攻击。机会来了,谢艾马上结束表演,挥军正面“奔击”,前后夹攻,大获全胜,“俘斩一万三级”。麻秋匹马逃奔大夏。作战中,谢艾把周瑜的羽扇纶巾和诸葛亮的空城计完美结合,上演了一出少年书生运筹帷幄的精彩大戏。这也是谢艾对麻秋的第二胜。
不久,不甘失败的麻秋再次纠合十余万大军,以枹罕为据点(此时估计麻秋已经攻占了枹罕城),挥师北上,军锋直抵曲柳(今天祝县境)。曲柳距离姑臧(武威)很近。石虎还派征西将军孙伏都率军二万,与麻秋会和,驻于长最(今永登县境)。为应对威胁,张重华以谢艾为都督征讨诸军事、行卫将军,率军二万,屯军神鸟(今天祝县境)。谢艾首先摧毁了麻秋的前锋王擢部,因为这是最前出的、最直接的威胁。王擢战败,撤回黄河南岸。谢艾驱兵再进,攻击麻秋主力,“大破之”,麻秋只好退回金城。这是谢艾对麻秋的第三胜。
麻秋总计率军十余万,石虎还两次派军增援,其前锋部队已经接近前凉的心脏地带,但天祝一带的崇山峻岭成了谢艾阻击的天选之地,他们熟悉地形,士气旺盛,且能敏锐捕捉战机,有分割、有次序地完败麻秋。当石虎听到麻秋兵败凉州的消息时,感慨道:“吾以偏师定九州,今以九州之力困于枹罕,彼有人焉,未可图也。”其所谓“彼有人焉”,显然就是指“少年书生”的儒将谢艾。而谢艾以明显弱小的军力击败后赵的“九州之师”,更可见其功劳之大、其胜利之可贵。
谢艾三战麻秋,为稳定前凉政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战后张重华却并未封赏谢艾,反而狂妄自大、信用群小、怠于政事。谢艾忠言进谏,张重华仅仅是敷衍塞责而已。张重华卒后,张祚篡权,与赵长等人合谋杀害了忠直有功的谢艾。
显然,在前凉小小的政坛上,当国君气量狭小、能力不足时,确实是容不下声望、才能均一流的重臣名将,所谓功高震主,在小环境里尤为突出。民国时,镇原人慕寿祺在《甘宁青史略》中,赞誉谢艾为“一代名将”,对此,我们高度认同。而这样杰出的“一代名将”,如果放在一个更大、更英明的政治环境里,必定会名高一代、功高一代。
(执笔:清辉 编辑:王丽娜)
( 来源:兰州市纪委监委 2025年04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