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视野丨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时间:2025-05-13 11:13:21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3.jpg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组织力量深入基层一线、田间地头走访调研,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挑出关键难题直接领办,将作风建设成果切实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实际成效。图为近日,该区三十岗乡崔岗村党员干部在向村民了解情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过去大大增加,这就是党的十八大强调全党要经受住“四大考验”、防止“四种危险”的目的所在。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雷厉风行抓作风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这里。新征程上,持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牢牢抓住党群关系这个核心,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胜利之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没有人民群众,任何历史的画卷都不能展开,人民群众是历史演进的“剧中人”,又是历史过程的“剧作者”。我们党从一个只有50多人的政党,发展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作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战胜国内外一切敌人,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不断赢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半条被子,守望相连,象征着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须臾不可分离的鱼水深情。人民群众从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中,感悟到党的宗旨,涌现出无数“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感人事迹。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将此行称为“进京赶考”,并且自信地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毛泽东所说的“赶考”,就是考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考党能否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历史反复证明,党的作风好,联系群众紧密,党的事业就能发展顺利;党的作风不够好,联系群众不够紧密,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如今,我们党已成功走过了百余年的光辉历程。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长期执政,党内形形色色的作风问题越是突出,我们越是要加强作风教育和作风建设。要时刻牢记党的优良作风不能变,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不能变。

厚植公仆情怀,永葆公仆本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

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当好人民公仆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和基本要求。延安时期,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写入党章,强调共产党“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要求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民公仆,比如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身患重病仍坚持工作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雪域高原、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恪守“当官的最高境界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而不是享清福”的郑培民,做官不谋私利、一心只为百姓的牛玉儒等。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庄严誓言,展现着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这些英雄形象和事迹就像一座座丰碑,树立在党的作风建设的高地上;像是一把把尺子,丈量着后来人的作风;像是一面面镜子,照出党员干部作风上的“灰尘”。实践证明,是否牢记宗旨秉公为民,是否心系群众排忧解难,始终是党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党员干部修养的试金石。

拥有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强大政治优势,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冲锋陷阵、忘我奉献,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肯定和拥护。同时,还要看到,部分党员干部在作风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因此,加强作风建设,解决好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

健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不断将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实现重塑。同时,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必须经常抓、长期抓。我们既要立足当前、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

要加强理论教育,凝聚思想共识。要深学细悟、融会贯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谈心谈话、警示教育、专题辅导等多种形式不断推进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树牢宗旨意识,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从思想深处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改进作风,更好地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防微杜渐,克服追求享乐的腐朽思想,克勤克俭,真抓实干,清正廉洁。唯有如此,才能赢得民心,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要健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制度是作风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着眼于制度约束。完善为群众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把为民办事与提升机关效能有机结合起来,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完善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深入群众听民声、察民意,以为民情怀增进“鱼水情”;完善加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做到一丝都不放松、一刻都不停顿,以优良作风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 洪向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博士 杨佳惠】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年05月13日)

相关信息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