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最新疫情防控热点问题,十问十答
发布时间:2022-12-06 16:06:40

二十条优化措施、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等四个技术性文件公布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当前我国本土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如何采取更科学精准措施,提高疫情防控工作效率?围绕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专家作出权威回应。

Q

哪些人属于重症高风险人群?如何加强对他们的保护?

A

重症高风险人群主要有三类:60岁以上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对他们来说,最有效的保护就是接种疫苗。

医务人员应科学判定接种禁忌,比如既往接种疫苗时发生过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急性感染性疾病处于发热阶段暂缓接种。正在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出现高血压危象的患者、冠心病患者心梗发作、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处于进展期等暂缓接种。积极接种疫苗,也是为自己的健康护航。

Q

正值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孩子发烧、咳嗽,是否需要去医院?

A

秋冬季是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发烧和咳嗽是儿童呯吸道疾病常见症状。导致发烧、咳嗽症状的病原体非常多,以流感病毒等为主,也包括某些细菌、肺炎支原体。

孩子生病后如果精神状态稳定,家长做对症处理、观察病情即可。如果连续发热超过三天、持续高热、频繁咳嗽或呕吐,甚至出现包块、频繁腹泻、脓血便、尿量减少、呼吸增快、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情况,家长应带孩子及时就医。

Q

有孩子的家庭,眼下是否应该多备一些药品?

A

家里备一些适合儿童服用的退烧药等即可,不建议家里过多存药。给孩子服药时应谨遵医嘱并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为了确保安全,家长不要只凭经验给药。

Q

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外出买菜行不行?

A

不可以。但街道(镇)、社区(村)工作人员要掌握居家健康监测特殊人员情况,建立台账,做好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关爱服务。

本人要严格落实非必要不外出,如就医等特殊情况必须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N95/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Q

小区出现阳性,封楼栋还是小区?

A

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但特殊情况下,根据现场具体实际情况经专业防疫研判可适度扩大。

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

在疫情传播风险不明确或存在广泛社区传播的情况下,可适度扩大高风险区划定范围。

Q

核酸检测“混阳”人群中的阴性人员,隔离时间和政策怎么规定?

A

“十混一”核酸检测出现阳性的群体中,如单检复核后,确认该人员为阴性,应及时判定是否属于密切接触者,一般24小时内可作出判断,不是密接的话,立即解除隔离。

Q

为了加强防控,把楼门封死行不行?

A

不可行。若基层社区管理者、小区物业管理者存在封堵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消防通道等行为,首先就已经违反了消防法的有关规定。

同时,在医院等重点地区周边实施“一刀切”式硬性隔离、设置路障也不可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警车等车辆通行是违法行为。

Q

楼里反复出现阳性,封控时间是否不断延长,如何执行?

A

这说明持续存在社区传播风险,不符合解封条件,的确可能会延长封控时间。但只要符合解封条件,就要及时解封。

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且第5天风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降为低风险区。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如个别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对居住地、工作地,活动区域造成的传播风险较低,密切接触者已及时管控,经研判无社区传播风险,可不划定风险区。

Q

孕产妇与普通人群相比是否更易感染新冠病毒?该如何做好防护?

A

总体而言,与普通人群相比,感染没有给孕产妇的健康带来更多影响。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孕产妇要加强自我保护。有妊娠计划的女性最好在孕前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增强自身免疫力。尽量调整好身体状态再怀孕。

孕产妇如遇封闭隔离无法按时就诊,不要着急、焦虑,要和自己的助产机构及时联系。就诊属常规体检的,可以更改时间;如属紧急就诊,可与社区及时沟通,通过特殊通道就诊。

Q

当前,个人做好健康防护还要注意什么?

A

对于普通人群,要做到勤洗手、外出时戴好口置、常通风、不聚集。均衡营养,适当休息,合理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慢性基础疾病患者要按照医嘱坚持用药。气温骤降等恶劣天气时,慢性呼吸疾病患者尽量减少外出。

如果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不适,做好健康监测。如果重症高风险人群出现持续高烧不退、呼吸困难等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疾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