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解读”,就想用个标题吸引下你——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性的时
发布时间: 2021-05-10

“五四青年节”对于每个青年来说再熟悉不过,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蕴含着不同的时代价值意义,但其不变的精神宗旨,激励着一代又一年的青年,为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卓越贡献!

“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国革命运动”

提及“五四青年节”,就必须从“五四运动”说起,通常包含着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1918年11月11日,延续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美、法等国的胜利和德、奥等国的失败而结束。1919年1月,获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中华民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中华民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均遭拒绝。会议竟决定日本接管德国在华的各种特权。

对这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华民国代表居然准备签字承认。消息传来,举国震怒,群情激愤。5月4日下午,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他们高呼:“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呼吁各界人士行动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保卫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并通知巴黎参加会议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而这场以学生为先导的爱国运动就是狭义上的“五四运动”。

随之,广义上的“五四运动”,指除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学生爱国游行示威外,还包括此前兴起、此后得到发展的新文化运动,一般以《新青年》(原为《青年杂志》)为标志所兴起的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掀起了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人发起了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光荣的革命传统,1939年,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这一规定。

“五四精神”的传承

陈云曾在《中国民族运动的过去与将来》一文中指出:“五四运动的发生,给帝国主义一个莫大打击,同时也推进了中国民族运动的潮流”。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历史进程中,中国青年自1939年确定“五四青年节”之后,传承五四精神,以抗日救国为己任,在爱国民主的旗帜下广泛地深入到工农中去,组织民先队、救国会等,在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中起到先锋作用。在民族革命战争中,中国青年靠的就是“五四”精神,在“五四”精神的鼓舞下,勇往直前,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新时代下“五四精神”的发扬

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强调,“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在新时代发扬伟大五四精神,就要准确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更加深刻理解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在新时代继续发扬伟大五四精神,使之成为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