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罗勇:CBD+TOD 建设发挥五大效应 广州东部中心成大湾区“恒星级”枢纽城市
发布时间:2021-10-12 09:12:04

“规划后的大湾区轨道网密度将跃升世界前列。”

“‘CBD+TOD’是粤港澳大湾区城镇群TOD星系中的恒星,他在区域内发光发热,发挥着辐射带动效应、场域集聚效应、孵化创新效应、产业联动效应和智慧低碳示范效应。”

“‘CBD+TOD’的成功,有赖于管理者、投资者、规划者的共同努力,应遵循发展规律,夯实与之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和城市形态。目前,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片区的规划建设是遵循这个规律的。”

在广州东部中心湾区发展引擎广州东部CBD金融产业高峰论坛暨广汇新世界金融中心、新世界广汇尊府封顶仪式上,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罗勇发表题为“大湾区发展之下,CBD将会产生怎样效应”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广州东部枢纽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宇宙星系”中一颗耀眼的恒星,未来将发挥辐射带动、场域集聚、孵化创新、产业联动和智慧低碳城市示范五大效应。以下为专家分享:

粤港澳大湾区进入轨道时代 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是必然规律

广州的东部枢纽中心片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发展CBD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这个问题还是应该从区域发展规律中去寻找答案。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其发展规律实际上就是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城际铁路,包括高铁、地铁等,打造轨道上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充满活力的国际湾区,这是我对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解读。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完善大湾区铁路骨干网络,加快城际铁路建设”。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为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规划建设,2020年7月,国家发改革委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20年11月底又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做了整体部署推进,对加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网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有重要意义。

但根据我们的规划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轨道网络,和世界上的一流湾区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轨道总里程2179公里,是纽约湾区的九分之一,东京湾区的七分之一。不过,规划后的大湾区轨道网密度将跃升世界前列。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规划》,提出形成“轴带支撑、极轴放射”的多层次铁路网络,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规划指出,到202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高速铁路里程达到2357公里,城际铁路里程达到1959公里,覆盖100%县级以上城市。具体地,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九市现状地铁总里程1051.56公里,初步统计,各城市规划至2035年地铁里程合计将达到约3711公里。规划铁路线网密度和人均铁路里程接近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达到世界一流湾区铁路发展水平。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世界上人口最为密集的城镇群,达到了8000多万人口,是东京的两倍,接近纽约的4倍,是旧金山的10倍。同时我们人口密度每平方米也比其他地方要大。旧金山湾区人口密度约400人/平方公里,纽约湾区约1090人/平方公里,东京湾区1170人/平方公里,粤港澳大湾区达1380人/平方公里。

密集的轨道交通才能托起庞大的人流。纽约、旧金山、东京湾等,他们依托国家层面的高铁、地铁等托起庞大人流,粤港澳大湾区将来也将是如此。在融入国家高铁网系统的基础上,湾区内部主要城市主要节点将建成1小时轨道交通可达圈。

图片

如此密集的轨道网,也不是带动所有地区发展。实际上对地区发展有带动作用的,就是这个轨道站点。依托轨道站点,可以把产业聚集起来,促使商业繁荣;可以把人口集聚起来,这符合人类向往群居的社会属性;同时以轨道站点为中心,以步行、自行车和公交系统衔接为主的交通体系,还有更多空间留给绿地和开敞空间,让城市更加低碳。所以,更加靠近轨道站点工作和居住生活,既是经济规律,也是社会规律,更是环境规律。

一个个沿着轨道站点形成的工作、生活和休闲游憩组团(TOD),是大湾区城镇群主要形态。TOD地区布局一般呈圈层结构,不同圈层内开发内容、强度均呈现不同特点。强度最高在站点,在沿站点邻近地方则渐渐减低。

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将来会有多少站点?光高铁和城市轨道就有几百个,加上地铁站点,有几千个,依托这些站点,将会形成一个个的工作、生活的布局。众多站点里面,粤港澳大湾区铁路枢纽布局有34个,广州东部中心的新塘站是其中一个。

这些站点可以分为区域枢纽站,如广州南站、佛山西站、深圳北站、新塘站;城市枢纽站,如番禺站(广州)、长隆站(广州)、北滘站(佛山)、麻涌站(东莞)等;还有一般站点,如体育西路(广州)、嘉禾望岗(广州)等。其中区域枢纽站,位于区域综合运输通道节点,服务跨区域中长途客运组织和中转,交通组成包括高铁、城际、地铁、城市公交,将带动大型会展、金融、大型商贸、星级酒店、商务办公、居住等产业发展,重要性可见一斑。

从TOD功能来分类,可以分为周边用地以商业金融、商务办公等服务业为主,高密度开发的城市服务中心的服务主导型TOD;周边主要布局工业以及产业园区,服务于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的产业主导型TOD;周边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配套相应的商业、教育以及市政设施等的居住主导型TOD以及设施,带动城市旅游休闲业态发展的旅游休闲型TOD。区域枢纽站广州东部交通枢纽(新塘枢纽站)可归为服务型站点,以广州东部未来城市名片为重点,站点周边布局总部经济、商务金融、创新服务以及会展服务等功能。长隆的CBD,还有白云山旅游区则可以归类为旅游休闲型TOD。

图片

CBD+TOD建设 发挥TOD“恒星”作用

现在流行一个概念叫星座城市,就是说每个TOD都是一个星星,有大的CBD为功能主导的TOD,实际上就能成为发光发热的恒星。如果把大湾区城镇群比作宇宙星系,那么每个TOD就是星星,CBD+TOD地区则是能够发光发热的恒星,它可以带动其他的行星、卫星来进行发展。

广州东部枢纽中心就是这样一颗耀眼的恒星,总结下来,我认为它会产生五个效应。一是辐射带动效应。依托TOD站点建设的CBD地区,重点发展商务办公、商贸金融、会展服务、研发培训等生产性服务功能,带动周边的生产和生活组团发展。

二是场域集聚效应,以自身在网络中的能级形成场域化的空间能量集聚场。对于广州东部交通枢纽片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知识城、东莞西部北部以及惠州博罗等都是它的辐射范围,它的巨大能级决定了它的区域影响。

三是孵化创新效应。所谓“孵化创新”,指的是以人才、信息、产业集聚形成创新原汤,进一步孵化创新业态。广州和深圳创新要素沿主要交通走廊外溢,形成“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创新要素的流动大大激发了走廊上节点地区的经济活力,由此形成创新原汤,带来空间载体的迭代升级。

说起创新,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里面的重要节点,广州东部CBD的创新和传统的CBD的还不太一样。传统CBD如珠江新城CBD,周边是居住区,是商业空间,广州东部CBD周边都是产业区,它应该思考如何在创新资本主导下,科技资本参与城市空间的生产与组织,让这些网络节点有创新的功能,孵化出更多的创新业态。

四是发挥产业联动效应:以充实的产业功能,促进区域产业链条的联动。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着力抓好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工作,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和质量品牌建设,推动重点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广州东部枢纽中心可聚焦总部经济、商贸金融、会展服务、创新服务等领域,着力打通广州东部地区制造产业上下游服务链条。

第五是智慧低碳城市示范效应。以智慧、低碳技术建设的TOD地区,将成为大湾区的示范。东部枢纽片区应建设高标准、智慧、低碳的城市建设,成为大湾区TOD地区高质量城市建设的典范。一方面是以碳达峰为牵引,持续深化产业、能源、交通、建筑等方面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另一方面是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大脑”,推进城市公共设施与5G网络、物联网、传感技术融合建设,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CBD+TOD”的成功,有赖于管理者、投资者、规划者的共同努力,应遵循发展规律,夯实与之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和城市形态。目前,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片区的规划建设是遵循这个规律的。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东西向的发展,发展的能力主要还是集中在东面,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作为先行且成熟的走廊,对广州东部崛起至关重要。而增城作为广州东部的重要门户,目前在着力打造广州东部CBD,这实际上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律是相符合的,是做加法。它的周边都是高新产业区,与珠江新城是不一样的。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它的发展更多是要和创新的功能结合到一起,包括金融创新、科技创新、总部创新企业,都应该跟整个片区的先进制造业前端、后端的创新有机连接起来,形成有特色的CBD,在粤港澳大湾区众多的CBD里边,广州东部CBD的能级也会发展得更大。